如何判斷實體需要哪些屬性?
設計資料庫時,第一步通常是理解實體本身。這些實體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概念,例如學生、科目、老師、或大學等。從這些實體的現實對應中,我們可以自然延伸出它們的屬性需求:
- 學生(Student):名字、姓氏、出生日期、地址
- 科目(Subject):科目名稱、科目分類(例如科學、語言)、學生姓名(註冊人)
- 老師(Teacher):名字、姓氏、出生日期、地址、任教科目
- 大學(University):名稱、地址
當開始設計屬性時,你可能會列出很多項目,這是正常的。隨著設計進展,可以再精簡或調整不需要的屬性。
為屬性指定資料類型
定義屬性後,下一步是為每個屬性指定資料類型(Data Type)。這有助於資料的正確儲存與驗證。常見的資料類型包括:
- 文字(Text):適用於姓名、地址、科目名稱等
- 數字(Number):適用於學號、價格、分數等
- 日期(Date):適用於出生日期、註冊日期等
以下是幾個實際例子:
實體 |
屬性 |
資料類型 |
student |
birth_date |
date |
subject |
category |
text |
teacher |
subject_taught |
text |
university |
address |
text |
總結
- 屬性是用來描述資料庫中每個實體的特徵。
- 定義屬性時應從現實生活中對應的物件著手,思考該物件擁有哪些資訊。
- 每個屬性都應該指定適當的資料類型,以確保資料儲存正確與一致性。
- 在資料庫圖表中,屬性通常以表格中的欄位呈現,並搭配資料型態標註。
- 透過明確定義屬性與資料型態,我們能建立一個結構清晰、可維護性高的資料庫模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