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裡 11 點 45 分。
小可(狂按 F5):「Preview 畫面超漂亮,我總算可以下班,怎麼有了?AI?我工作更忙?」????
系統自動部署到?Staging,畫面正常。貝老闆信心滿滿地把網址貼給客戶。
5?分鐘後 — 客戶電話轟炸??:
客戶(崩潰):「還是上次錯誤的版本啊!整個版面跑掉,字體變『注音體』,行距像大峽谷!這是惡搞嗎?」
小可(錯愕):「蛤?我這邊?Preview?明明好好的啊!」
貝老闆(慌張):「你再重整看看?」
小可趕緊連到?Production,依舊是上次貝老闆改壞的版本。她滿頭問號,立刻撥給好威。
好威(電話另一端):「先別崩潰,應該只是部署或環境變數出問題。Preview、Staging、Production?的環境參數不一樣,預設字體、CDN、Node?版本、環境變數通通可能踩雷。你們每個環境都有先測過一次嗎?」
小可:「呃…?沒有,不是?Preview?測試?OK?就好了?」
好威:「這就是我上次跟你們貝哥哥說,要在?Cloudflare?設定灰度釋出(Gray?Release)的原因。既然沒做,就只能半夜?debug,祝福你們囉。」?
在本地或?Preview?看到的完美畫面,進到?Production?卻分崩離析,通常是「環境參數」不一致。舉凡?Node.js?版本差異、依賴庫的?minor?版本自動升級、CDN?路徑、資安限制、HTTP?Header?設定,都可能造成前端樣式與行為出現不可預期的偏差。微小差異在開發環境被隱藏,但在真實流量、嚴格憑證或更高安全等級的?Production?就會爆炸。要避免踩雷,核心是將基礎映像檔、Runtime、第三方服務版本鎖定,用同一組?Docker?image?或?immutable?infrastructure,確保「開發、測試、正式」三環境跑在相同基底。
? AI 協作 Tips:如果你完全搞不懂 docker-compose
或 .nvmrc
是什麼,別急著背指令,先把困惑丟給 ChatGPT。
示範 Prompt:「我想確保開發、測試、正式三個環境用同一個 Node.js 版本與套件依賴,請一步一步教我該準備哪些檔案,並用我聽得懂的方式說明用途。」
AI 會先列出概念,再附上範例檔案(docker-compose.yml
、.nvmrc
等)與說明。接著追問:
「請幫我寫一段在 GitHub Actions 執行node -v && npm ls --depth=0
的 Shell,確保 PR 階段比對版本差異。」
把這些內容貼進 Issue 或 PR 描述,讓 AI 充當你的資深 DevOps,機器就能在 PR 階段自動審稿,第一時間提醒版本落差,而不是等客戶打電話。
許多?SaaS?或?Git?平台都提供?Preview?(PR?build)?功能,讓開發者快速驗證畫面;接著?Staging?用來做整合測試與商業驗收;最後才是?Production?對外曝光。每一層環境都應有「自動化佈署?+?自動化測試?+?可觀測性」才能形成防護網。例如?PR?Merge?前跑?Unit/E2E?測試,Staging?配?Feature?Flag?做灰度釋出(Gray?Release),先少量用戶試水溫,再逐步全量上線。
? AI?協作?Tips:把「部署管線」的描述丟給?AI,請它直接產生?GitHub?Actions?或?GitLab?CI?YAML,甚至要它列出?Feature?Flag?欄位與?灰度比例擴張策略。若需求變動,只要改一行自然語言,AI?就能更新?YAML?並附上遷移指令,減少手動改?pipeline?踩地雷。
即使三環境做得再完整,Production?面對真實世界依然有無窮變因:突發流量、第三方?API?延遲、使用者行為超出預期。沒有即時指標與錯誤告警,你只會靠客戶電話才知道事態嚴重。Observability?包含?Log、Metric、Trace?三件套;再加上?Feature?Flag?或藍綠部署機制,可在十秒內將問題版本回滾,縮短?MTTR?(Mean?Time?To?Recovery)。
? AI?協作?Tips:把常見錯誤模式與門檻值交給?AI?建立?PromQL?或?NRQL?告警規則;並用?LLM?分析?trace?與?log,讓?AI?自動在?Slack?標註「可能的根因」及「建議回滾指令」。當深夜值班的只剩你與?AI,這些提示能救你一命。
環境一致是底線,你必須告訴?AI:將?Runtime、依賴、系統設定封裝在同一份?Docker?image,或使用?IaC?自動生成。同一份基底跑三環境,就能把「不同機器不同結果」的恥辱丟進垃圾桶。別忘了把檢查清單寫成?Prompt,讓?AI?在?CI?流程自動比對版本差異。
把失敗擋在?Production?之前,AI?就是流水線總管:建立?Preview?→?Staging?→?Production?的多階段流水線。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,讓?AI?生成或更新?CI/CD?YAML、Cypress?腳本與?Feature?Flag?設定。任何策略調整,一句?Prompt?即可完成,減少人工修改犯錯。
監控+快速回滾,AI?當你的深夜?SRE:Observability?讓你用?Dashboard?秒懂系統健康;Feature?Flag?或藍綠部署讓你在出包時只需切換流量。將告警條件與回滾腳本交給?AI?維護,出現異常時由?AI?自動貼?Slack?提醒並附上?kubectl?rollout?undo
?等指令,降低?MTTR,提高顧客信任。
你們團隊目前在?Preview、Staging、Production?這三層有各自的自動化測試與監控嗎?如果沒有,先挑一個指標或?E2E?測試腳本開始布署吧!
??Prompt?小作業:寫一段?Prompt,請?ChatGPT?協助產生簡易的?Dockerfile?與?GitHub?Actions,確保三環境使用相同映像檔,並在?PR?階段自動跑?Cypress?E2E?測試,再請?AI?生成?灰度釋出策略與回滾腳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