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技術創造了新的障礙
昨天我們探討了AI對工作未來的衝擊,許多朋友在互動區分享了對AI責任歸屬的看法。有人認為開發者應該負責,有人覺得使用者也有責任,還有人提出需要建立專門的AI監管機構。
而今天,我要與你們一起面對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當我們忙著讓AI變得更聰明時,我們是否忽略了讓AI變得更包容?
在CES 2025展會上,Whispp公司展示了一項革命性技術:將低語和聲帶受損者的語音即時轉換為自然聲音。這項AI技術為全球超過3億聲音障礙患者帶來新希望。但同時,我們也看到許多AI應用在設計時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些使用者的需求。
逆轉思維:不是為少數人設計,而是為所有人設計
讓我先問你一個問題:你認為包容性設計只是為了幫助弱勢群體嗎?
這是最大的誤解。微軟對包容性設計的定義是:「一種在數位環境中衍生出的方法,它能夠充分利用且實現人類的多樣性,最重要的是要包含並學習各種不同的觀點。」
包容性設計不是慈善,而是智慧。當你為視障者設計語音介面時,你也在為開車的人創造更好的體驗;當你為聽障者添加字幕時,你也在為學習外語的人提供幫助;當你為行動不便的人簡化操作時,你也在為所有人創造更直觀的介面。
AI包容性的五大挑戰
在我們共同探索AI包容性的過程中,發現了五個關鍵挑戰:
挑戰一:語音AI的聽覺偏見
現有的語音助手大多基於標準口音和清晰發音進行訓練。對於有語言障礙、非標準口音,或使用輔助溝通設備的用戶來說,這些系統經常無法理解他們的需求。
**突破案例:**Whispp的AI解決方案能將耳語和聲帶受損的語音即時轉換為用戶的自然聲音,為全球超過3億聲音障礙患者帶來革命性改變。
挑戰二:視覺AI的色彩盲點
許多AI視覺系統在設計時沒有考慮色盲使用者的需求。介面配色、圖表設計、甚至AI生成的視覺內容,都可能對色盲用戶造成使用障礙。
挑戰三:認知負荷的差異忽視
AI介面往往假設所有用戶都有相同的認知處理能力。但對於有學習障礙、注意力不足,或認知能力不同的用戶來說,複雜的AI互動可能成為無法跨越的障礙。
挑戰四:文化與語言的單一化
大多數AI系統仍然以英語和西方文化為中心進行設計。這不只是語言翻譯的問題,更涉及文化脈絡、表達習慣,甚至是思維模式的差異。
挑戰五:身體互動的標準化假設
AI系統經常假設用戶都能使用標準的輸入方式(滑鼠、鍵盤、觸控)。但對於有身體障礙的用戶來說,這些假設可能完全排除了他們使用AI的可能性。
包容性AI的設計原則
根據最新的包容性設計研究和實務經驗,我們總結出五個核心設計原則:
原則一:認知並排除偏見
不只是避免歧視,更要主動識別和消除系統性的使用障礙。這需要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到各種不同的用戶需求。
實施方法:
多元化的測試群體
偏見檢測工具的使用
定期的包容性審核
原則二:從極端用戶中學習
極端用戶往往能夠揭示設計中的根本問題。為最困難的使用情境設計,往往能創造出對所有人都更好的解決方案。
實際應用:
邀請障礙用戶參與設計過程
測試極端使用情境
從輔助技術中獲得靈感
原則三:提供多元的互動方式
不要假設所有用戶都能使用相同的互動方式。提供多重途徑達成相同目標。
設計策略:
語音、文字、手勢多重輸入
視覺、聽覺、觸覺多重輸出
簡化與詳細模式的切換
原則四:可客製化與適應性
讓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AI系統,而不是強迫所有人適應統一的介面。
原則五:持續學習與改進
包容性不是一次性的達成,而是持續的演進過程。建立回饋機制,持續從不同用戶群體中學習。
AI輔助技術的突破性發展
2024年成為AI輔助技術的突破年,我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振奮的發展:
教育領域的AI包容性
AI技術工具為身障學生提供更易取得、公平且包容的學習體驗,展現了巨大潛力。從自動產生字幕到個人化學習路徑,AI正在重新定義教育的可能性。
聊天機器人的無障礙設計
2024年的聊天機器人設計最佳實務強調遵循WCAG/ADA標準,確保沒有用戶被拋下。這包括鍵盤導航支援、螢幕閱讀器相容性,以及清晰的對話流程設計。
客製化GPT的包容性應用
在無障礙與包容性設計會議中,專家展示了如何將無障礙標準轉化為客製GPT的提示,幫助團隊提早發現問題——讓包容性成為工作流程的一部分,而不是事後補救。
企業的包容性責任
根據Applause的第四屆年度無障礙與包容性設計調查,我們發現企業在開發數位體驗時,對無障礙的優先程度、專業水準和成熟度都在不斷提升。
企業的三大行動方向:
語音輸入:支援多種口音、語速和語言障礙
文字輸入:提供預測性輸入和簡化版本
手勢控制:為無法使用傳統輸入的用戶提供替代方案
眼球追蹤:為重度身障用戶提供操控可能
策略二:適應性介面設計
可調整的視覺元素:字體大小、對比度、色彩配置
認知負荷管理:簡化模式與專家模式的切換
個人化設定:記住用戶偏好並主動調整
策略三:智慧輔助功能
語音描述:為視障用戶自動生成視覺內容描述
即時翻譯:跨語言和文化的無障礙溝通
認知輔助:幫助用戶理解複雜資訊和操作流程
MCP協議:包容性技術整合的突破
在探索AI包容性設計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了一個革命性的技術標準:模型上下文協定(Model Context Protocol, MCP)。這個協議體現了包容性設計在技術層面的重要突破。
標準化降低技術門檻的包容價值
MCP的核心理念與包容設計「不讓任何人被拋下」的精神完美契合:
技術民主化的實現:
MCP讓非技術背景的團隊也能整合AI工具。過去,每個外部應用的API都需要撰寫專門的function schema和實作,這個技術門檻將許多潛在貢獻者排除在外。
Before MCP的排他性:
綠色部分(App開發)需要深度技術知識
藍色部分(工具廠商)各自為政
技術門檻造成參與障礙
After MCP的包容性:
MCP Client透過標準操作list_tools()獲得function schema
工具廠商只需專注於MCP Server開發
技術複雜性被協議標準化吸收
工具生態系統的民主化
一次開發,全球受益:
一組MCP server包含多個functions工具,以場景和使用案例為中心。例如安裝Slack MCP server,就會一次獲得八個functions:slack_list_channels、slack_post_message、slack_reply_to_thread等。
這種設計讓小型開發者和大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:
對AI app開發者:銜接任何MCP server工具變得超級簡單
對工具廠商:建構MCP server一次,所有MCP client客戶都可以使用
對企業:清楚區隔負責「Agent」的team和負責「Tool」的team,實現分工協作
跨文化協作的技術基礎
國際化的協議設計:
MCP協議本身具備國際化特性,支援不同地區、不同技術背景的開發者協作。無論是本機的stdio模式、遠端的HTTP+SSE,還是最新的Streamable HTTP協議,都為全球協作提供了技術基礎。
降低地域性技術差異:
支援JavaScript和Python等多種開發語言
提供官方Python SDK和完整的開發文檔
活躍的Open Source社群和工具廠商積極支援
真實的包容性案例:
從官方推薦的MCP servers可以看到包容性的具體體現:
多語言支援(filesystem、fetch、slack等基礎工具)
輔助功能整合(Browser automation、Code Interpreter)
跨平台相容性(支援本機和遠端部署)
包容性設計的技術實踐
Resources和Prompts的包容性功能:
MCP不只提供Tools給模型使用,還包含:
Resources:提供多種格式資料(string、JSON、binary),支援不同能力用戶的需求
Prompts:提供預先設計的高品質prompt template,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
這種三層架構(Tools、Resources、Prompts)確保了不同技術水平的用戶都能受益:
進階用戶可以直接使用Tools
一般用戶可以透過Resources獲取所需資料
新手用戶可以使用Prompts template快速上手
MCP協議的包容性設計證明了:真正強大的技術標準不是為了展示複雜性,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和受益。當技術門檻降低時,創新的可能性就會指數級增長。
探索航道的新視野
理解了包容性設計的重要性後,我們面臨著一個實務性的問題:在真實世界中,我們該如何將這些理念轉化為具體的AI應用?
明天,我們將一起踏上戰場試煉——把AI拉進真實專案。當理想遇到現實時,我們會發現什麼挑戰?又會創造出什麼驚喜?
這不只是技術實現的問題,更是價值觀在現實中的體現。
包容性覺醒的意義
今天的探索讓我們理解:真正強大的AI不是只服務菁英的AI,而是能夠服務每一個人的AI。
包容性設計不是道德加分題,而是衡量AI系統是否真正智慧的基本標準。當我們的AI能夠理解和服務最複雜、最多元的人類需求時,它才真正配得上「智慧」這個稱號。
最重要的是,包容性設計讓我們記住:技術的最終目的不是展示我們能創造多麼複雜的系統,而是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潛力的世界。
未完待續 —— Day 13,「理論很美好,實戰才殘酷。把AI拉進真實專案的戰場試煉即將開始。」
互動交流:如果讓AI參與你的工作專案,你最想它幫你做什麼?
【30天AI終極挑戰】Day 12 完成 | 明日預告:《戰場試煉 — 把AI拉進真實專案》